很多人手机刷屏刷到“注意!新血糖标准已公布,不再是3.9-6.1!”,有不少亲朋好友问到这个问题,血糖的诊断标准是不是改了。
首先认识一下,这个血糖标准是针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的,不是普通人。《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文中提到血糖控制的情况,指南中同时也指出,要因人而异,设定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没有变化。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血糖水平,以下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中国常用的诊断标准(需满足以下任意一条,且需在另一日重复检测确认):
1.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 + 随机血糖检测
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随机血糖:≥11.1 mmol/L(200 mg/dL)。
2.空腹血糖检测
空腹: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
空腹血糖:≥7.0 mmol/L(126 mg/dL)。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
试验方法:口服75克葡萄糖后检测2小时血糖。
2 小时血糖:≥11.1mmol/L(200 mg/dL)。
4.特殊情况
无典型症状者:需两次血糖检测均达到诊断标准(如两次空腹血糖≥7.0mmol/L)。
5.妊娠糖尿病
需采用专门的妊娠期间血糖诊断标准(如 OGTT 空腹、1 小时、2 小时血糖值)
对于正常人群而言:
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小于 6.1mmol/L。如果空腹血糖在6.1-6.9mmol/L 之间,属于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前期的一种表现;达到7.0mmol/L 及以上,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后,可考虑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是小于 7.8mmol/L。当餐后2小时血糖在7.8 - 11.0mmol/L 之间,为糖耐量减低,也属于糖尿病前期;达到11.1mmol/L 及以上,结合症状或再次复查结果,可诊断为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小于5.7%。5.7% - 6.4%提示糖尿病前期,达到6.5%及以上,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之一,但需注意此指标受多种因素影响,特殊人群如孕妇等不适用。
若怀疑糖尿病,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结合检测结果和临床表现确诊。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不同的人群他的达标范围是不一样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一般成年糖尿病患者
空腹血糖:一般建议控制在4.4 - 7.0mmol/L之间。这个范围有助于减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同时也能降低长期高血糖对身体各器官的慢性损害。
非空腹血糖:应控制在<10.0mmol/L。非空腹血糖涵盖了餐后血糖等多个时段,控制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减少血糖波动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尤其是能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的发生几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般目标为<7.0%。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 - 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该指标达标意味着患者在较长时间内血糖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二、老年糖尿病患者
相对健康、无严重并发症或伴发疾病、预期寿命较长者:可参考一般成年糖尿病患者的标准,即空腹血糖4.4 - 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
病程较长、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者:空腹血糖可控制在7.0 - 9.0mmol/L,非空腹血糖8.0 - 1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 - 8.0%。适当放宽标准是为了避免因过度追求血糖达标而引发严重低血糖等不良事件,因为老年患者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低血糖可能导致跌倒、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空腹血糖:需控制在≤5.3mmol/L。妊娠期间,母体的高血糖状态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严格控制空腹血糖有助于减少胎儿畸形、巨大儿等并发症的发生。
餐后1小时血糖:应≤7.8mmol/L。餐后1小时血糖升高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能量供应和代谢环境,将其控制在合适范围对胎儿健康至关重要。
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6.7mmol/L。合理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可以降低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同时保障胎儿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糖化血红蛋白:尽量控制在<5.5%。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孕妇在孕期的平均血糖水平,严格控制该指标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