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安健康:哈萨克斯坦到底什么水平?这6个真实现场太出乎意料
分类:新闻资讯 点击量:93 发布时间:2025-04-29

贝安健康:哈萨克斯坦到底什么水平?这6个真实现场太出乎意料

城市像莫斯科,街头像新疆,步入一秒迷失国界感

  刚下飞机走进首都阿斯塔纳(现称努尔苏丹),我脑子懵了几秒。

  这城市也太整齐了,大块的广场、对称的建筑、清一色的冷灰玻璃幕墙,加上那个能闪瞎眼的金顶总统府,像是从苏联设计图纸上复制粘贴下来的。

  但你一抬头,马路上刷刷走过一群身穿长袍、戴白帽的哈萨克族大叔,旁边店铺的招牌又是全哈文(用西里尔字母写的哈语)+俄语+英文的三语混搭。

  有种什么感觉?

  像你走在北京朝阳区,街对面是迪拜清真寺,背后是莫斯科地铁站出口。

  这种地理感错乱 + 文化风格跳转,几乎随处可见,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切换成哪个文化频道。

  人均颜值很高,但表情管理极其克制

  这点我得实话实说:哈萨克斯坦人长得是真的好看。

  可能因为融合了欧洲高鼻梁+中亚深眼窝+亚洲骨相,在大街上随便一个安检员、便利店小哥、公交售票员,都能打80分以上的脸。

  但别指望他们会给你一个热情的笑容。

  他们的默认表情就是:严肃、冷淡、带点生人勿近的职业疲惫感。

  我在一家餐厅点餐,笑着用英语问:“Can I have…”,服务员只回了我一句:“菜单。”然后转身离开。

  不是态度不好,是他们真的习惯把情绪藏着掖着,冷处理一切社交。

  你想得到“欢迎光临”,那可能得换个国家。

  地铁票价白菜价,站台像博物馆,但一节车厢只有3个人

  我特地去体验了阿拉木图地铁,这应该是全中亚最现代的轨道交通系统之一。

  地铁站设计非常苏联风:圆顶大厅、大理石墙面、浮雕壁画、红蓝主色调,非常有年代质感。

  你以为会像国内那样人流如织?不。

  我坐了三站,全车厢就我和两个上班族,加上一个提着超市塑料袋的大妈。

  问了下本地朋友:“为什么没人坐?”

  他说:“因为大家更习惯开车,或者直接骑小电驴。”

  高规格建成、低频率使用,像是用来完成城市名片而非真正日常所需。

  就这,还不算最反差的,最反差的是——票价居然只要80坚戈,约合人民币1.3元。

  你以为他们吃羊肉串,其实超市货架全是方便面和可乐

  在我的想象中,哈国人民每天都是吃羊肉、喝马奶、手抓饭的游牧大餐三件套。

  结果我在阿拉木图市中心一家大型超市一逛,发现我想多了。

  货架上最多的是:

  俄罗斯牌子的方便面(调料包巨咸);

  各种口味的碳酸饮料;

  黄油、芝士和肉肠;

  无糖却巨甜的能量饮料;

  而羊肉、牛肉、马肉当然有,但价格其实不低,大部分都是按小份装售,城市人吃得没那么“硬核”。

  餐馆菜单上常见的倒是披萨、汉堡、烤鸡和各种沙拉,融合得乱七八糟,但还挺受欢迎。

  原生态饮食?你可能要开车出去200公里去牧区才能体验。

  移动支付直接用脸刷

  一开始我还傻乎乎换了张哈国的SIM卡,结果才发现:全城几乎覆盖4G,部分地段已经有5G试点。

  扫码支付也很普及,很多年轻人直接用面部识别或指纹在POS机上结账,甚至还有“本地版支付宝”。

  连打车软件都很方便,一个叫Yandex Go的APP,集合了地图导航、网约车、外卖、翻译于一体,全英俄双语操作。

  哈国朋友看我拿着人民币现金去换汇,说了一句让我记到现在的评价:“你这个行为,像是2008年来的游客。”

  信息化程度一点不低,只是没怎么对外张扬。

  在这里,你能清晰感受到“现代”和“空心”的同时存在

  这是我最深的感受。

  从高楼林立的首都,到机场、高速公路、写字楼,全都在拼命证明一个词:现代化。

  但你走在某些市郊街区,一下车就能看到破碎的砖墙、歪斜的广告牌、十几年没刷新的外墙涂料,还有一些用水泥板搭起来的小卖部。

  这种感觉很难形容,像是穿了一身西装却忘了擦鞋,表面硬撑得体面,但细节处总有点“跟不上”。

  问当地人怎么看这个发展节奏,有人说:“我们不是落后,是太大,摊得太开。”

  确实,这个国家太大了,大得连现代化都要按片区来推。

  哈萨克斯坦就像一块硬币,一面是野心,一面是犹豫。

  它既想成为中亚的“科技引擎”,又没完全放下苏联遗风;

  一边修摩天大楼搞5G试点,一边街头还有孩子拿着旧手机翻译App找你搭讪换零钱;

  表面光鲜、骨子里拧巴,想快,又不敢太快。

  哈萨克斯坦不是什么未来都市,也不是原始游牧;

  它更像一个在夹缝中练习自洽的大块头,不完美,但真实得很。

贝安健康
马上咨询